电视文献纪录片《地球的呼唤》
第一集 民以食为天
(内文10000字 片长40分钟)
主题:综述食物在人类发展进程中的历史地位和中国农业
发展对世界的贡献
(影像资料加三维动画:茫茫宇宙·混沌的银河系·太阳系大爆炸·巨大的黑色星云……陨石颗粒与密集的尘埃团碰撞·一个蓝色星球横空出世……火山爆发·海洋形成·大陆崛起……)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盘古开天辟地”至今,我们的地球已经享年46亿岁了,人类在这个星球上也生活了240万年。
(虚拟情景:森林中走出的类人猿……)
人类靠什么繁衍生息、延续至今?靠的是太阳、水分和空气。离开它们,任何地球生物一天也无法生存。直观地说,生存的第一要素是食物。
(虚拟情景:类人猿钻木取火的生活……)
古人类最早在树林里觅食,过着“钻木取火”的原始生活,以水果、树叶和青草充饥。后来逐渐走出树林,学会用石器狩猎,逐渐变成杂食性动物。
在漫长的“与天奋斗,与地奋斗”过程中,经过千万次的尝试、甄别和对比,祖先们发现并培育出富含淀粉的粮食作物,从此粮食就成为人们赖以生存的主要食物。所以中国自古有“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根”的箴言。
(影像资料:神农氏画像……早期农耕技术……炎帝陵寻根仪式……)
神农氏是一位对中华民族有巨大贡献的传奇英雄。他制耒耜(lěi sì)、种五谷,发明农耕技术。他还首创医术、制定历法、研究出九井相连的水利灌溉技术。
耒耜的使用和种植五谷,解决了“民以食为天”的大事,开创了人类由原始游牧生活向农耕文明转化的先河。
有学者认为,神农氏就是上古时期部落首领炎帝。位于湖南省炎陵县的炎帝陵就是把炎帝当做神农氏来祭祀,其中还有“炎帝尝百草”的记载。
(虚拟影像:古人类刀耕火种的场景……)
先人们以刀耕火种的形式,在荒凉广袤的田野上胼手胝足、挥汗劳作,他们播种收割,迎来一个个春华秋实。中华民族就这样伴随着农耕文明的不断进化而繁衍延续下来。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即谷子、小米)的国家。早在5000年前的半坡时期,先民们就掌握了种粟的技术。水稻则在河姆渡时期就开始在江南地区广泛种植了。
(影像资料:江南水乡余姚河姆渡镇……
字幕:浙江省宁波市西25公里余姚市河姆渡遗址)
河姆渡出土的籼稻和粳稻,比被称为亚州原生印度卢塔尔稻要早3000多年,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工种植水稻。稻粒去壳后就是大米,它还是酿酒、制糖的主要原料,稻壳、稻秆也有广泛用场。目前全球有近一半人口以大米为主粮。
(拟采访镜头实录:文化学者余秋雨接受采访
字幕:余秋雨 著名文化学者)
说起河姆渡,原籍余姚的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情有独钟。
余秋雨:一个古迹的发现,以最快速度进入中学教科书,就是河姆渡,可见河姆渡的重要性。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很重要的一点是我们在史前就做好了准备。河姆渡的稻作哺育,为中华民族跨入文明史起到奠基作用。河姆渡遗址告诉世人:古老的文明在东方,长江流域也是人类文明的摇篮。
(镜头实录:九曲黄河……壶口激流……花园口小麦高产区……)
小麦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中亚和西亚,也是地球上最古老最重要的作物之一。4500年前,小麦传入中原,替代谷类成为主要粮食作物,这是中国北方一场划时代的农业革命。
(镜头实录:大型收割机在丰收的麦田作业……飞扬的麦粒……)
小麦营养丰富,其蛋白质饱含人类必须的氨基酸。小麦浑身是宝,除磨成面粉食用外,麦麸是优质精饲料,麦秆是编织、造纸的好原料。现在全球有1/3以上人口以小麦为主粮,小麦与水稻、玉米和薯类,合称世界四大粮食作物。
(拟采访镜头实录:采访王巍
字幕:王巍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
王巍先生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一阶段负责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谈起小麦对华夏文明的贡献,他感触颇深。
王巍:小麦是高产作物,它的广泛种植使北方的旱作农业区有了跟南方的水稻农业区抗衡的能力,从而大大促进了黄河流域的大发展。公元前2500年至前1500年的夏、商、周时期,农业是最主要和最基本的物质生产形式,经济的发展推动国家的出现和文明的渐进,更为中原在相当长时期内成为中国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影像资料:山洪暴发的惨象……旱灾造成农田的龟裂……)
粮食生产与水休戚相关。在靠天吃饭的古代,十年九灾是摆在先人面前的心腹大患,首当其冲就是水灾与干旱!
大禹治水、后羿射日和女娲补天等神话故事,都反映了先民抗击天灾的夙愿。《诗经·白华》曰“滮池北流,浸彼稻田”,说明我们的祖先早就知道凿渠引水灌溉农田的重要了。
(镜头实录:汹涌的漳河水……)
漳河,是流经河北邯郸与河南安阳的一条大河。2400年前的战国时期,漳河经常闹水灾,尤其在邺城——今河北临漳县一带为虐最重。洪水冲垮房屋、吞没庄稼,上演家破人亡的惨剧,成为当地百姓心头之患。他们想尽办法对付洪灾,但终无济于事徒唤奈何。
(影像资料:“河伯娶妻”情景……)
邺城的赃官却从中萌生出敛财之道。他们与土豪劣绅和巫婆神父沆瀣一气,胡说漳河闹灾是“河伯显圣”,唯有每年挑选一名美女献给“河伯”,方能平息水患化险为夷。在这帮恶人操纵下,邺城年年上演“河伯娶妻”的闹剧,一个个妙龄女子被扔进漳河。恐怖笼罩着邺城,许多人家怕自己的闺女被选中,只好向官吏进贡金银、以免不测,或者举家背井离乡逃亡外地。
(影像资料:西门豹治邺……临漳县西门豹纪念馆…………)
后来魏文侯派西门豹去当邺令。目睹天灾人祸导致的农田荒芜、乡村萧条,西门豹悲愤有加。他很快弄清当地官吏豪绅利用迷信坑害百姓的恶行。怒不可遏的西门豹决定严惩这些害群之马,他将计就计,利用“河伯娶妻”之机,下令将作恶多端的巫婆和“三老”扔进漳河。西门豹又带领农民兴修水利,开凿十二条渠道,引漳河水灌溉农田。此举不仅消除了水患、改良了盐碱地,粮食也大获丰收,邺地也变成富庶之乡。
(镜头实录:引漳十二渠概貌……)
《论衡·率性篇》说:“魏之行田百亩,邺独二百,西门豹灌以漳水,则亩收一锺。”1锺即10石,古代1石为100斤,10石即1000斤,这个产量很不低了。据记载,当时邺城一家普通农户年收原粮相当于今天的6750市斤。人民感激西门豹,称引漳十二渠为“西门豹渠”。
(镜头实录:叠印·芍陂、郑白渠、宁夏古灌渠、都江堰概貌……)
“西门豹渠”是战国时代大型引水灌溉的成功典范,它与芍陂、刊沟、鸿沟、金堤、练湖、鉴湖、灵渠、汴渠、龙首渠、郑白渠、永济渠、都江堰、它山堰、戾陵堰、浮山堰、瓠子堵口、鸿隙陂、赤山湖、松花坝、宁夏古灌渠、相思埭等水利工程,为农业生产和民生安宁做出巨大贡献,有些至今仍在发挥积极作用。
(镜头实录:航拍都江堰之宝瓶口、安澜桥、二王庙·李冰父子塑像……)
都江堰,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修建,迄今为止乃全世界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色的大型水利工程。今天,独享“镇川之宝”美誉的都江堰还在发挥积极作用,灌溉面积高达67万多公顷,是全国最大、效益最好的灌区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波及半个中国,损失之惨重举世震惊。距汶川90公里的都江堰市“在劫难逃”,而已有2260年历史的都江堰却幸免于难、安然无恙,其工程质量之优秀可见一斑!
(影像资料:刘少奇视察都江堰……)
1958年3月18日国家主席刘少奇视察都江堰。他高兴地说:“都江堰的乘势利导、因地制宜,就是辩证法。”他还对随行记者道:“不要给我拍那么多照,你们镜头应该瞄准李冰父子。对人民有功的人,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们。”
(影像资料:陶渊明画像……《归园田居》之诗意画……)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这是东晋诗人陶渊明《归园田居五首》中的句子,一个与世无争的田园诗人
形象呼之欲出,当时的农耕文明与民风淳朴由此可见。
(镜头实录:陕西黄帝陵……开封龙亭……)
人类进化的历史,从来与粮食密不可分,粮食是人类最基本的生活消费品,粮食生产始终是维系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在中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则是基础的基础,粮食生产是关乎国家兴亡、民族盛衰的永恒主题。
(影像资料:长安街景……大明宫遗址……)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黄金时期,“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历来被人津津乐道。这一阶段的粮食生产比汉代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农民的日子也逐渐殷实起来。
(影像资料:白居易画像……《归田三首》诗意画……)
白居易诗云“人生何所欲,所欲唯两端:中人爱富贵,高士慕神仙”,这位原籍太原、生于郑州的香山居士却“三十为近臣,腰间鸣佩玉。四十为野夫,田中学锄谷”了。
古代文人的泥土情结由此可见,当然这种情结是以温饱为基础的。
(影像资料:中南海丰泽园……康熙皇帝“演耕”……康熙下江南……)
皇帝是中国最高统治者,有所作为的开明皇帝无不重视农耕。中南海里的丰泽园,曾是清朝皇宫举行“演耕”的场所。所谓“演耕”,乃是皇帝在御苑亲自耕种庄稼也。对康熙皇帝而言,他的“演耕”绝非作秀,而是动真格的。
康熙称得上是一位明君,他力挺发展农业。他下命禁止买卖土地,六下江南巡察水利,可谓“政绩”不菲。1681年,康熙在丰泽园种了玉田水稻,长势喜人大获丰收。这位“天子”更积十年之功,在御苑培育出一洼高产水稻良种,被赐名“御稻米”。1715年,61岁的康熙还将御稻种推广到江南一带。
(镜头实录:徐徐展开的《清明上河图》……局部特写……)
但是,我国古代粮食生产总体水平毕竟很低。唐、宋“盛世”,人均粮食拥有量虽然达到1300斤左右,这个数字甚至比今天的人均粮食拥有量还多,但在古代,农业是中国的支柱性产业,全国九成以上人口是农民,人均1300斤的含金量就不算多了。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封建体制下,大多数中国农民绝无辞官隐居的陶渊明和白居易这般幸运与潇洒了。
(镜头实录:线装本《唐诗三百首》……)
《田上》,是唐代诗人崔道融的名篇:
“雨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
人牛力俱尽,东方殊未明。”
农夫半夜冒雨耕田,人和牛精疲力竭了,天还没有亮,此间辛苦可想而知。
(镜头实录:《悯农》诗意画……李绅画像……小学生诵《悯农》……)
小学生集体背诵:“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是唐朝诗人李绅的组诗《悯农》里最经典一首。农民的艰辛与功劳呼之欲出。正是广大农民的流血流汗埋头劳作,养活了各行各业人们,使社会得以延续发展。农民的辛苦还不止于此,李绅以更深邃的洞察力道出农民的痛苦:
小学生集体背诵:“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镜头实录:张俞画像……《蚕妇》诗意画……)
这使我们想起另一位“悯农诗人”、宋代张俞写的《蚕妇》来: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影像资料:古人衣衫褴褛辛勤耕耘,街头乞丐饿死的惨象……)
农夫流血流汗躬耕田野,蚕农起早贪黑操劳蚕房,到头来却“犹饿死”、“泪满巾”,真乃情何以堪!这便是旧社会“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本质。
(影像资料:西方列强入侵中国……火烧圆明园……)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的铁蹄长驱直入,积贫积弱的中国跌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深渊,以种粮为生的亿万农民更苦不堪言了。
(影像资料:电影《白毛女》海报及片段……插曲《北风吹》……)
《白毛女》,是1945年由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推出的一部歌剧,由诗人贺敬之、音乐家马可等主创。1951年东北电影制片厂将其改编成黑白电影。该剧取材于当年发生在河北省平山县“白毛仙姑”的真实故事,形象地演绎了“旧中国把人变成鬼,解放区把鬼变成人”的深刻道理,成为经久不衰的红色经典。
(镜头实录:采访作家刘思……)
字幕:刘思 郑州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
刘思:白毛女一家的遭遇,是旧社会中国农村的社会写真。辛苦一生的杨白
劳到头来竟还不起土豪的“高利贷”,连过年都不敢回家,最终在除夕夜喝卤水自尽。如果农民家家有地种、人人能温饱,何至出现白毛女的悲剧啊!
(影像资料:1950年的土地改革……翻身农民喜分田地……)
新中国成立后,实行土地改革,杨白劳式的悲剧终于绝迹了。农业、农村、农民这“三农”问题成为中央政府的首着。
历年来的中央一号文件,有不少年份是关于“三农”的政策与举措。粮食问题始终是最高决策者心中的“重中之重”。
(影像资料:毛泽东视察农村照片……)
这是一张人们熟悉的毛泽东主席视察农村的老照片。
毛泽东非常关心粮食生产,他曾多次亲临农村田间地头视察。他对朱元璋那句“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称赞有加。他发动的延安大生产运动影响深远,至今广为传颂。
(影像资料:中南海颐年堂……毛泽东旧居……《十五年社会主义建设纲要四十条(1958—1972)》文件……一支红蓝铅笔……)
1958年,毛泽东提出农作物增产八项措施——土、肥、水、种、密、保、管、工,这便是著名的“八字宪法”。“八字宪法”核心是肥料和深耕。出身农家的毛泽东懂得种地,他甚至在《十五年社会主义建设纲要四十条》送审稿上大笔一挥,写下“所有耕地可每三年深翻一次,一般1到3尺,有的可达4到7尺。肥料的主要出路是猪,猪的饲料容易解决,青草、树叶、番薯藤叶都行,一头猪就是一个小型有机肥加工厂……”
(影像资料:毛泽东在专列上主持座谈会……)
除了号召农民多养猪外,毛泽东还力推合理密植,他说:“农作物密植不可太稀或太密,要根据气候不同、地点不同和土、肥、水、种等条件不同及各种作物的不同,做出合乎科学的密植规定,几年内达到一个可行的标准……”
(影像资料:《党内通信》特写……)
1959年4月29日,咏出“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诗句的毛泽东在《党内通信》中写道:“吃饭是第一件大事,因为我国是个有六亿五千万人口的大国”,这封信中,毛泽东特别提请大家要注意与农业和粮食生产有关的六件事,强调粮食增产的主要办法是开荒、修水利和合作化。
(影像资料:天灾人祸……黑压压的街市……饥肠辘辘的人群……)
有道是“无农不稳,无粮则乱”、“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百废待兴,生产关系有待理顺,生产力也不高,加上遭遇三年自然灾害,导致全国性的饥饿与贫穷。在那勒紧腰带的年月,举国上下有苦同当,毛泽东、周恩来等高层领导,也过着“三月不闻肉味”的苦日子。
(影像资料:邓小平、彭真、刘澜涛、杨尚昆当年老照片……)
1960年初,邓小平、彭真、刘澜涛、杨尚昆四人到安徽视察。省委班子一些人对省委第一书记曾希圣说,四位中央领导一起来安徽,很难得,应当破例请一次客。曾希圣当即反对,说毛主席和周总理来时,我们也没请嘛。但经不住几位同事的请求,曾希圣只好来了个折中:“好吧,请客,但我们得自掏腰包!”
(虚拟影像:一行人笑嘻嘻在餐桌边落座……)
曾希圣叫来省委食堂的厨师小孟,自己先交五元钱,让其他几位书记也各交五块钱,叮嘱小孟用这35元钱做一顿可口的便饭,不准用公家一分钱。“开宴”时,曾希圣对邓小平等领导说明这顿饭的由来,小平高兴地说:“老曾,你这个办法好啊。请了我们客,又不花公家的钱,真像当年在延安一样,要得!”
(影像资料:北京街头,群众排队凭票购买糕点……)
“文革”时国内某报刊登过一首诗,标题是《中国的普通话》,全诗只有三个字:“吃了吗?”该诗的意境虽不敢恭维,这仨字却千真万确是当时全国流行的“普通话”。天津一位家庭主妇曾因丢失粮票,而自寻短见。对于饥肠辘辘的人们来说,吃饭确实比其他事情更重要!
(拟采访镜头实录:随机采访一群众
字幕:刘开生 上世纪60年代中学生)
刘开生:1961年我正读初中二年级,住校,那时学校搞“瓜菜代”,全校师生“半工半读”开荒种菜。每当开饭钟声一响,大伙就冲进大饭堂,狼吞虎咽地享受‘五分钟快乐’。因为一份饭菜填不饱肚子,后来食堂鼓捣出了一种‘双蒸饭’,一缸饭看似满满的,但米粒已蒸得极度膨胀,水煮的菜又缺肉少油,尽管填饱了肚皮,仍饿得眼发青。一次有个农村同学从家里带来些红薯干,见我直流口水,就塞几片给我,我至今还心存感激。
(影像资料:焦裕禄像……电影《焦裕禄》……习近平接见焦裕禄遗孀……)1966年2月7日早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破例用80分钟时间,播出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一时间焦裕禄这个名字像早春的风吹遍神州。 以内涝盐碱著称的兰考县是老灾区,时任新华社副社长的穆青与记者冯健、周原,被焦裕禄心系灾民、带头治沙治水治碱、向老天要粮、最终以身殉职的精神深深震撼,他们饱含热泪日夜疾书七易其稿,但发表前却又犯难了:文中写了因挨饿而外出逃荒的灾民,却只字未提“阶级斗争”……
(影像资料:穆青重访焦裕禄办公室……彭真像……)
新华社社长吴冷西也不敢拍板,穆青只好求见时任中央书记处书记的彭真同志。彭真听完汇报,神色严峻,沉思片刻后毅然提笔写下“同意发表”四个字。
经新华社、人民日报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全文播发,一个学习焦裕禄的热潮很快在全国掀起。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人都高度称赞焦裕禄精神。焦裕禄精神的核心便是:但愿苍生俱温饱!
(影像资料:安徽省小岗村……“大包干”契约……驻华使节参观……)
手中无粮,心里发慌。为了填饱肚子不再挨饿,1978年12月的一天,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严俊昌、严宏昌等18位农民秘密聚会,冒着杀头坐牢的危险在一张“大包干”生死契约上毅然按下“血手印”。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血手印”悄然开启土地承包责任制的序幕。
(影像资料:上世纪70年代,袁隆平在田间……)
几乎与此同时,一位饱尝饥饿之苦的农业技术员,为了让更多老百姓吃饱饭,正一头扎在湖南农村,向世界性难题——杂交水稻技术发起攻坚。
几年后,他让中国杂交水稻技术遥遥领先于国际——他便是日后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
(影像资料:天安门前群众载歌载舞庆祝粉碎“四人帮”……
人民日报头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特写……)
1976年“十月的胜利”,使多灾多难的神州久旱逢甘霖;中共十一届三中全
会犹如清馨的三月风,把中国带进万象更新的春天!
新中国的前30年,我国粮食总产始终在3亿吨以下。1978年的农村改革和提高粮食价格,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1979年中国粮食产量首次突破3亿吨;五年后的1984年,又一举开创4亿吨的新高!
(影像资料:我国粮食年产曲线图之一……)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粮食在3亿吨基础上一路震荡走高。国家统计局2009年12月31日发布公告说,2009年中国粮食生产再创历史新高,全国粮食总产量为10616亿斤,比上年增加42亿斤,实现了40年来首次连续6年增产。农业大省河南2009年粮食产量超过1000亿斤,连续十年居全国第一。农业部称:2010年将保持粮食产量稳定在1万亿斤以上。
(影像资料:我国粮食年产曲线图之二……)
(影像资料:农业部副部长危朝安访谈……)
2010年3月10日上午,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新闻中心在梅地亚中心举行“继续保持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集体采访,农业部副部长危朝安等回答了中外记者的提问。
危朝安:解决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去年我国粮食产量达到10616亿斤,实现连续第六年增产,连续三年总产都在1万亿斤以上。但从全国供求情况来看,还是一个紧平衡。中国必须立足国内解决粮食基本自给。稳定粮食生产,保持粮食总产在1万亿斤以上是中国粮食生产的一个底线。
(影像资料:郑州商品交易所……早籼稻期货上市仪式……)
期货是世界经济的晴雨表。1993年5月28日, 经国务院批准的首家期货市场——郑州商品交易所正式推出粮食期货交易,受到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
2009年4月20日, 我国最大粮食品种期货交易——早籼稻期货在郑州商品交易所上市,填补了中国大宗粮食期货交易的一个空白,使我国成为全球第五个上市稻谷类期货的国家。
(拟采访镜头实录:采访尚福林……
字幕:尚福林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
尚福林:我们上市稻谷期货,将有助于完善稻谷价格形成机制,为相关企业提供风险控制手段,促进稻谷的“中国价格”的逐步形成,有利于稳定农业生产和提高决策的科学性。目前稻谷类期货合约已经在美国、泰国、印度和巴基斯坦
上市,我国已上市小麦、棉花、菜子油、大豆、玉米等农产品期货品种。可以说,上市早籼稻期货,对于我国立足东亚、成为世界粮食定价中心之一,都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影像资料:罗马·街景·联合国粮农组织罗马总部)
粮食业已成为世界性“瓶颈”了。2009年11月16日,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在罗马举行。开幕前一天,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与世界粮食组织总干事雅克迪乌夫自发进行24小时绝食。他们并非为争取什么个人权利,更不是为了减肥——而是表示对全球饥饿人群的同情和声援,唤起各国首脑关注粮食问题。
潘基文秘书长的“另类”举动震惊世界,一时舆论大哗。但当我们得知:目
前在全球最贫穷、落后的50个非洲国家中,尚有10.2亿人口在挨饿,3亿儿童在饥饿中度日,每6秒钟就有一名孩子因饥饿丧生时,就会理解潘基文和雅克迪乌夫的良苦用心并对他们肃然起敬了。
(影像资料:日本·北海道·洞爷湖会场)
中国领导人对粮食问题的看法是一贯的。2008年7月9日,八国集团同中国、印度、巴西、南非和墨西哥5个发展中国家领导人在日本北海道洞爷湖开会,就世界经济、粮食安全、千年发展目标等议题进行讨论。
(影像资料:胡锦涛出席八国集团对话会议……)
胡锦涛主席在会上阐述了中国的原则立场。他在讲话中说:“中国一贯高度重视农业特别是粮食问题,坚持立足国内、基本自给、适当利用进出口调剂余缺的粮食安全政策。中国用世界9%左右的耕地解决了世界20%左右人口的粮食问题,是对世界粮食安全的重大贡献。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粮农合作,愿在南南合作框架内继续同发展中国家分享农业发展经验,提供各种力所能及的帮助。”
(影像资料:彭丽媛演唱《在希望的田野上》……丰收的农田·卖粮农民的笑脸·农民手中的一叠叠钞票……)
是的,中国以占全球9%的耕地和6.5%的淡水,解决了世界20%人口的温饱,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向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这是中国人民创造的历史奇迹。
2008年,中国成功夺取抗击严重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汶川特大地震灾害斗争的胜利;2009年是中国新农村建设开局之年,一系列支农、强农、惠农政策犹如一池春水,使9亿农民荡气回肠,为粮食生产注入新的无穷活力。
(影像资料:各国关注粮食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世界粮食危机的警讯仍不绝于耳。2009年9月,世界银行再次预警,全球粮食短缺和多种危机还将持续下去,在气候变暖,能源、水资源匮乏的大背景下,无声的饥荒将会愈演愈烈。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中国虽然面临人口多、土地和水资源匮乏等困难,仍在鼎立帮助非洲贫穷国家为消除饥饿而尽心尽力,为全球粮食安全与和平发展不惜余力。
(影像资料:温家宝出席第四届中非合作论坛……中国农业专家在非洲……非洲百姓感谢中国的无私支援……)
2009年11月8日,温家宝总理在第四届中非合作论坛上宣布:今后三年中国将采取八项新举推进中非合作,包括加强农业合作、增加在非援建的农业示范中心、向非洲派遣农业专家和培训农技人才、提升非洲实现粮食安全能力;向非洲国家提供100亿美元优惠贷款,对与我建交的重债国和最贫穷国家,免除至2009年底到期未还的政府无息贷款债务……这些善举当然得到联合国和非洲国家领导人的衷心感谢。
(镜头实录:袁欣在非洲工作实录……挨饿的非洲灾民……
字幕:袁欣 中国援非志愿者)
袁欣,是中国众多援非志愿者中的一员。这位来自四川农业大学兽医系的女孩,2006年11月自愿选择到埃塞俄比亚奥罗米亚州泽瓦镇的一处荒漠腹地,向当地民众传授农业知识。
粮食就是生命,知识拯救灵魂。一年多的志愿者生涯,使21岁的袁欣获益匪浅,也更加了解到非洲人民的艰难。虽然恶劣的生存环境让她染上疱疹病毒,并患上良性肿瘤,袁欣却打算重返非洲,她忘不了当地人留恋的目光。
袁欣:大家拉着我的手说,“小姑娘,我们都希望你留下来。”这不仅仅是因为我们教给他们农业知识与技术,更重要的是交流与友谊……那里更需要我!
(镜头实录:袁隆平在杂交水稻试验田和研究室……)
今年79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如今是真正的世界名人了。
我国水稻亩产过去长期在300斤左右徘徊,而杂交水稻亩产一下子窜到1000多斤!袁隆平为杂交水稻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他的不断努力下,新型杂交水稻正在全国大面积推广,解决了大多数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到2009年已有8个国家应用袁隆平杂交水稻技术,使粮食增产20%到40%,袁隆平不愧为解决世界粮食问题的大功臣。这位被誉为“当代神农氏”的湖南老人对未来更加充满信心。
袁隆平:我搞杂交水稻研究有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计划是1996年到2000年,每公顷单季产量要达到10.5吨,我们按时完成了目标;2001年启动了第二阶段计划,要求2005年前实现每公顷12吨的单季产量,结果2003年就提前实现了,亩产达到600公斤以上;第三阶段从2006年启动,预计到2015年实现单季稻每公顷13.5吨,即每亩900公斤。目前已在830至860公斤之间,只差一步了,力争2010年实现目标;理论上水稻产量潜力是每季每公顷15吨,即亩产1吨,这是我第四阶段目标。能在90岁以前实现,我就心满意足了!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根。粮食是最大的民生,这个摆在全世界面前的头等大事,正引起全人类更多更深入也更理性的关注与反思。但是,与粮食生产血脉相连的土地问题,现在却成为人们新的烦恼……
字幕:请看下集《大地在流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