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蚣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有祛风镇惊,抗癌、解毒的功能。以干燥全虫入药,主治小儿痫风、抽脐风、口噤、丹毒、秃疮、破伤风、百日咳、瘰疬、结核、疟积瘤块、疮疡肿毒、风癣、痔漏、烫伤、蛇伤等症。过去主要靠捕捉野生蜈蚣为主,现已开始进行人工饲养。
一、种类的选择
蜈蚣的种类很多,分为汉蜈蚣、苏蜈蚣、多棘蜈蚣、韩氏蜈蚣、模棘蜈蚣、小棘蜈蚣等。据有关资料介绍,小棘蜈蚣适合广东养殖,产量也高,占全国药用蜈蚣商品的99%以上,是进行人工饲养的好种类。
二、生活习性
蜈蚣昼伏夜出,视觉迟钝,听觉灵敏。多栖息于阴湿、陈旧地面,活动于腐木、石块、瓦砾之间。据有关部门普查和饲养试验,小棘蜈蚣的适宜生长温度为25~32℃。多生长在丘陵地区,一般海拔不超过500米以上。蜈蚣每年约10~11月入土冬眠,蛰伏于离地面10~12厘米深的土中越冬,来年“惊蛰”后恢复活动,约在20℃以上出动觅食。
三、野地养殖
可在有蜈蚣活动的山野地上挖一长沟,内放牛粪、鸡毛、垃圾、碎砖,上覆松土,以繁殖蟋蟀等昆虫。周围宜留青草,供蜈蚣食用。当蜈蚣闻到鸡毛腥味,即到沟里产卵繁殖。隔3个星期左右可将沟内翻开捕捉一次。捕捉后再补充一些新鲜的鸡毛、牛粪、垃圾等,覆盖细土,以便继续繁殖捕捉。也可秋后在林间埋些鸡毛、垃圾等物,引诱蜈讼前来繁殖。
四、池内饲养
挖一个体积1~2立方米的圆形或方形的池,四周用水泥粉刷,池顶中央开一小门,作为饲喂口,小门两侧安装玻璃,便于观察,两端开设通风口,以纱窗覆盖防逃,池底放一块厚33厘米并留有缝隙的坭块,便于冬眠。坭块上面用砖、瓦有规则地堆叠,瓦片之间的空隙要大,以适应蜈蚣产卵和孵化。蜈蚣入土冬眠期间,池内温度要保持在5℃以上,才不致于被冻死。
投喂食物以昆虫、嫩草、软体动物为主,可投放蛤蟆、地鳖虫、蝼蛄、青虫、蜻蜓、蜗蝶等。蜈蚣捕食能力差,以喂死食为宜。每天可在下午5点投喂鲜食。幼虫以吸吃肉类、昆虫浆汁为食。饲养地旁严禁堆放农药。投喂饲料要新鲜,残食要及时清除。
五、捕捉及加工
捕捉蜈蚣一般在每年3~4月间,尤以惊蛰至清明前捕捉的质量较好。加工时需将尾剪开,挤出肠粪和虫卵。捕捉时应持竹筷将蜈蚣夹起,放入准备好的竹篓里,如捕捉时被蜈蚣咬伤,也不需恐惧,在无解毒药的情况下,用手挤压咬伤处,使毒液不致大量扩散到皮下组织。如能找到蜗牛或蛞蝓时,将其粘液涂在咬伤处,也可用桑汁、食盐涂之或用大蒜敷上。
捉到蜈蚣后,先用沸水烫死,然后取长宽与蜈蚣相等、两端削尖的薄竹片,一端刺入其下腭,另一端扎入尾部上端,借竹片弹力,使其伸直,以5~10条为一排,用薄竹片夹好。再以阳光、灶台或炭盆等热源烘干,然后按个体大小分级交售。